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哈尼族族花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哈尼族族花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云南普洱墨江哈尼族有几种花语?
云南普洱墨江哈尼族有18种花语。这些花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,比如:
木棉花代表珍惜眼前的幸福。
桃花代表爱慕。
蝴蝶兰代表幸福来临。
吊兰代表对生活的向往。
紫罗兰代表永恒的美和爱。
含笑花代表美丽和贞洁。
紫茉莉代表随意和普通。
睡莲代表纯洁和信仰。
石斛兰代表祝福和喜悦。
紫荆花代表兄弟和和谐。
山茶花代表理想的爱和谦让。
金银花代表忍耐和希望。
鹤望兰代表自由和幸福。
铁树代表坚毅和永恒。
牵牛花代表爱情和冷静。
百合花代表纯洁和高雅。
向日葵代表勇敢的去追求幸福。
水仙花代表自恋和骄傲。
什么是彝族和哈尼族共有的风俗性传统舞蹈?
“乐作舞”是彝族和哈尼族共有的风俗性传统舞蹈。哈尼族和彝族自古以来就会跳乐作舞。两个民族虽对这种舞蹈有各自不同的称谓,但习惯上统称为乐作舞。
乐作舞,意为“大家一起跳舞”,是集歌、舞、乐为一体的哈尼族、彝族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舞蹈,主要流传于红河县的迤萨、石头寨、阿扎河、甲寅、洛恩、宝华、乐育、浪堤、车古、羊街、架车、垤玛、三村13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哈尼族、彝族村寨。
哈尼族的特色菜有哪些?
哈尼族的特色美食有:暴腌芭蕉心、蜂蛹酱、竹筒鸡、炸竹虫、清汤橄榄鱼、煮蛇圆子、酸笋炒麂子肉、省肉松酱、螃蟹炖蛋清、豆粉肉丸汤等。暴腌芭蕉心:哈尼语称为阿罗哦切。烹饪时将野芭蕉的幼嫩茎心切细,加入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合均匀,放入瓦坛内腌渍1至2天,即供食用。
哈尼族红蛋节的来历?
“红蛋节”起源于一个传说:古老的哈尼山寨里有户人家的一个姑娘叫且依,农历六月的一天,且依接到山那边姑姑家人传来的口信,说姑姑得了重病,让且依过去照顾她几天,她担心姑姑便马上上路。
但六月里正是雨水泛滥的季节,且依出门后天降暴雨,连续几个时辰不曾停歇,山涧也发起了洪水,她就此消失在山中,家人再也没有见到她,这一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猪日,带着对且依的哀思,亲人们用小红参染了两个红鸡蛋、用***染饭花染了一碗黄米饭,再染一双红筷,把这些物品放在供台上祭祀祖先,献给且依。从那时起,哈尼族人便代代相传,形成了“红蛋节”这个节日。
云南“十八怪”是指哪“十八怪”呢?
鲜花入馔,古已有之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我国的养生家、道家、佛家,出于养生保健、延年益寿的目的,就常以菊花为食。大诗人屈原的《离骚》中就有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的诗句。云南素有“植物王国”、“天然花园”的称誉,鲜花入馔更是普遍,民谚“云南十八怪”中的一怪:“鲜花当蔬菜”当指此。所以,云南当地盛传的“嘉华鲜花饼,三朵玫瑰一个饼”也不足为奇了。
食花文化的起源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,哈尼族在大迁徙中过着动荡不安的日子,眼看所剩的食物越来越少,全族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。为了保全大家的性命,有一个叫遮努的年轻人跑到原始森林中尝百草,他把植物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两种。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,哈尼族的人民就是靠着遮努的经验和这些野菜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。然而不幸的是,遮努却因误食野魔芋中毒身亡。从此,对花的认识、***集和食用成了哈尼族饮食的一大特色,并形成了以吃芭蕉花为特征的哈尼族食花文化。
居住在云南西北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,有着悠久的食花文化,在闻名于世的《东巴经》中就描述了纳西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从花开始的。春天,纳西先民们看到满山遍野山花烂漫,牛、羊却只选择开白花的草棵吃,而且个个长得膘肥体壮,于是他们知道了开白花的植物不仅可以吃,还很有营养。当他们看到动物因误吃了开绿花的植物而中毒、口吐白沫、摔倒在地的时候,便认识到开绿花的植物是有毒的。尤其令纳西先民们惊奇的是,有些中了毒的牛、羊缓过来后就四处去寻找开红花的植物吃,结果这些牛、羊又慢慢好了起来,于是他们便了解了开红花的植物是能用来医治病痛的。大量的关于植物利用的民族传统知识世代相传,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云南食花文化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哈尼族族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哈尼族族花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bnpnw.com/post/8493.html